课程管理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课程管理

会议精神解读六:继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凸显教学工作主旋律
发布时间:2015-10-19 09:27:27.0 | 文章来源::

目前,我市课程的领导力、指导力、执行力还不强。一是干部、教师深化课程改革的主体性、主动性还不强,特别是部分校长忽视对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过程的直接领导,缺少以课程教学为抓手推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对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计划的理解不够,对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理解不到位,没有很主动地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没有主动地在课程教学中体现“两纲”的要求,在执行国家课程过程中出现“折扣”和“扭曲”现象,遮蔽了国家课程的丰富内涵。三是整体设计的能力比较差,缺乏把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计划、课程实施等进行整体思考。四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单一,方法陈旧,对评价过程的控制和对评价结果的利用不尽科学。深化课程改革必须进一步提升课程的领导力、指导力和执行力。

进一步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一要增强校长引领课程改革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增强以课程为抓手推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责任感和内在动力。二要提高校长对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计划的理解力,把握国家课程的丰富内涵,要把握国家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落实好三维目标的要求。三要提高校长的课程规划能力,将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学生培养目标和学校课程计划整体设计和规划。四要提高校长的课程实施能力,加强教学领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统筹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落实课程方案。五要提高校长的课程评估能力,有效评价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等。六要提高校长的课程研究能力,建立学习型团队,开展反思研究,寻找对策,破解难题。

进一步提升教研员的课程指导力。政府主导的课程改革,需要专业力量的支持。教研室是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机构。市教育局对教研室赋予了新的内涵:要求教研室要成为探索课程与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机构、提供课程与教学指导的服务机构、改进评价和改进基础教育质量的指导机构。要进一步提升教研员的课程指导力,更好地支持课程与教学改革:一要提升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能力,针对区域、学校实际和发展需求开展实践问题的研究,引领微观的实践操作。二要提升对基层的指导和服务能力,深入基层,建立学科或项目研究基地,以点带面开展教学研究和教研组建设;完善网上教研模式,运用网络,开展多主体、跨时空的网络教研,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等。要把服务基层的效果纳入教研员《工作绩效考核标准》,作为衡量教研工作绩效的标准之一。

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力军。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一要组织教师认真研究课程、课标、课堂;二要加强校本研修,通过“主题研究式校本教研”、“专家参与式校本教研”、“校际联动式校本教研”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反思教学,研究和解决问题,提高专业水平;三要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要带领教师,共同研究和攻克课改的难点和瓶颈问题,通过带教,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每一位教师都要立足岗位成才,在提升课程实施能力的过程中,提升自我价值。

完善课程网络管理平台建设,逐步提高课程保障、实施和监控整改能力。开齐课程,严格按课程设置编制课程表,任何学校不得改变课程设置和擅自增减课时。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义务教育地方必修课程、德育、艺术体育类课程的管理,这些课程要不断加强、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扎实推进研究性学习,运用多样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创新思维的能力。继续推进高中“选课走班”教学,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课程内容的需要。

合理开发校本课程。一要按照国课程的总体要求开发校本课程;二要基于学校的文化和传统,体现办学特色;三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四要切合学校的现实和可能,包括教师的能力和现有的资源,有序开发,稳步推进。开发的方式有选用、改编、创造等。

着力拓展有效课外生活。要制定明确的课外拓展规划,把学科教学拓展到课外,把书本知识拓展到实践操作,努力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融合;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学生自主规划的指导,有序地引导学生利用好节假日、双休日参与社会实践、读书看报、了解社会,丰富学生的生活。

积极改革课外作业,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要特别注重对作业的研究,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一是设计有效作业,“凡是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一遍”,使作业难度合适,总量合理;二是探索分层作业,从学生学习能力层次和教学要求层次两方面分层设计,针对基础较差学生、大部分学生、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增强作业的选择性和针对性;三是倡导个性化、多样化作业,倡导阅读、观察、制作、实验、课题研究等个性化、多样化作业,发挥作业在促进应用、鼓励创新、完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作用;四是杜绝无设计作业、惩罚性作业。五是认真批改和反馈作业。通过对作业的合理有效控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深入进行考试改革,规范考试、提高考试质量,使教师能用双向细目表来命题和分析学生考试结果。积极探索评价改革,实行“低重心运行”策略,最大限度地关注中下游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考核评估结果做到“一评四挂”,即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奖金挂钩、与教师的评优挂钩、与教师的职务评聘挂钩、与教师的外出参加学术活动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