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教学信息

伟德BETVlCTOR1946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推进方案
发布时间:2024-01-24 07:45:05.0 | 文章来源: | 发布人:admin


伟德BETVlCTOR1946

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推进方案

为深入贯彻《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的意见》(鲁教办字〔20212 号)及《泰安市教育局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围绕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立足“大创新素养培育”,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2024年伟德BETVlCTOR1946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推进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创新素养培育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整合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构建高水平、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实施高效、创新性的教学与活动,系统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形成学生创新素养不断提升、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二、培养目标

高中阶段以培养创新志趣为主,充分发挥创新素养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的作用,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目标,发展学生的学科特长与优势,通过实施灵活的课程、教学与评价等措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形成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性思维能力,逐步完善创新人格。

三、组织建设

1.加强领导,成立伟德BETVlCTOR1946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工作领导小组

  长:张连刚

副组长:魏述海 巩玉兵 赵越

成员:张波、孔庆国、陈海燕、刘启东、赵兴旺、彭焕强、康明申、刘明、李长合、毕鑫鑫、王颖、王近东、刘婷、王东、朱立汉、刘长坤、王涛

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信息中心,王近东兼任办公室主任。(以下简称“领导小组”)

2.分工合作,组建伟德BETVlCTOR1946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工作团队

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推进方案是学校推进创新素养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指导思想,各学科要在学校整体方案的框架下,规划本学科或特色课程中创新素养教育的融入和实践。

1)学科教学创新素养培育工作团队(以下简称“学科团队”)

组长:张波  康明申    副组长:李景林  王兴荣  夏智明

成员:孟亚丽、岳红英、毛慧颖、金海英、刘海燕、李晓辉、杨红莉、陈明果、张艳华、梁发祥、王琳、刘鑫、张钢、安琪

工作任务:由各教研组长组成,负责统筹调度本学科教育教学中创新素养培育融入与实践的具体事宜,指导学科组开展主题式、项目化、大单元、跨学科创新素养培育实践与研究。

2)科创与人工智能特色课程(社团)创新素养培育工作团队(以下简称“特色团队”)

组长:王近东    副组长:张艳华 梁发祥 吴佳敏 孟凡真

成员:张瑞芬、谭波、邢长舜、刘爱青、陶杰、萧传昶、李芳、赵景浩

工作任务:由技术组全体教师组成,负责统筹协调科创与人工智能课程(社团)中创新素养培育融入与实践的具体事宜,开展科创与人工智能教育主题下的主题式、项目化、大单元、跨学科创新素养培育实践与研究。

四、重点任务

全校有关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创新素养培育计划,分阶段有序推进创新素养培育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入,将创新素养培育融入课堂教学、日常管理、文化建设、家校合作等活动,共建“大创新素养教育”。

1.立足课堂教学,融入创新素养培育。注重挖掘和利用学科课程中的创新要素,将课堂作为主渠道,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创新性思维训练为重点,广泛应用问题式教学、情景式教学、任务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主题式教学、跨学科教学等教学方式,积极开展生活化、情境化、项目化学习,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创新性作业设计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善于积累与总结,锤炼创新素养培育教学技能,提升教学效能和培养高度。

2.运用校本课程,推进创新素养培育。要推进创新素养课程的设计、建设和实施。在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各学科依托各自优势,设计、开发丰富多彩的创新素养培育校本课程和资源体系,每学期各学科教研组要完成规定数量的、完整的、系统的创新素养培育校本课程,要包含课程标准、课程教材、培养资源、课程实施等要素。

3.巩固科创特色,重点创新素养培育。充分发挥科学实验、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人工智能等课程与活动的创新实践优势,基于真实的具体问题情境,设计合理的项目化学习任务,开展STEAM教学实践,丰富创新素养实践活动,成立创新素养培育特色类学生社团,为学生自主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提供全方位支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教育部白名单项目比赛,争创佳绩,助力综合发展和综合素质评价。

4.融合活动育人,共促创新素养培育。在原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适当融入创新素养导向与训练,与文化建设、社会实践、课后服务等有机结合,定期组织学生到各类教育基地、场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参观研学,通过综合性社会实践、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发明创新展示、文体展演等活动,丰富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经历和情感体验,激发创新动力和意识,提高整体。

五、推进过程

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是个长期工程、持续工程。2024年为重点推进阶段,主要工作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241-20247月)

1.开展基于学科的学生创新素养教学实践与研究。(责任人:学科团队)

1)组织开展本学科教师的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引领,达成基于学科的创新素养培育共识,完成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施方案。

2)组织教师开展创新素养培育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重点在创新人格与品质、创新思维与习惯、创新实践与能力、创新融合与突破,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并组织实施,并及时总结反思。

本阶段结束时,每个学科组要按时上报基于学科的创新素养培育优质课例。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每组不少于6个,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每组不少于4个,其他学科每组不少于2个,具体责任人为学科教研组长。每个课例要包含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堂视频、教师反思、实践与研究总结等。

2.开展学科支持下的创新素养培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责任人:学科团队)

1)组织教师开发学科支持下的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校本课程,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可以从项目化、主题式、大单元、跨学科选择其中一类体例为主。

2)组织教师开展该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注重课程的有效实施,及时根据需要完善课程内容,探寻合理评价策略与方法。

本阶段结束时,每个学科组要按时上报创新素养培育校本课程(电子版、纸质版)。其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每组不少于两门,其他学科每组至少一门。每门校本课程不少于10学时,要包含课程标准、课程教材、培养资源、课程实施计划与过程材料等要素。

3.深化科创与人工智能教育特色课程与社团建设。(责任人:特色团队)

1)巩固现有科创与人工智能特色教育课程与社团。要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充实、完善、丰富原有特色(社团)课程与活动,充分发挥特色课程与活动的实践性特点,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特色课程和社团,培养科创素养,提升人工智能意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

2)开发与实践新的科创与人工智能特色教育(社团)课程。

本阶段结束时,特色团队要按时上报创新素养培育校本课程(电子版、纸质版)。特色团队中每两个成员至少合作完成一门科创与人工智能特色教育(社团)课程,每个课程不少于16学时,要包含课程标准、课程教材、培养资源、课程实施计划与过程材料等要素。

4.总结本阶段工作。(责任人:领导小组办公室)

收集各组上报的教学课例、校本或社团课程、课题研究等材料,梳理分类,形成阶段成果,撰写阶段报告,分析研究并形成下阶段指导意见。

第二阶段(20248-202412月)

1.继续开展基于学科的学生创新素养教学实践与研究。(责任人:学科团队)

组织教师开展创新素养培育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重点在创新人格与品质、创新思维与习惯、创新实践与能力、创新融合与突破,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有效组织实施,合理规范评价,并及时总结反思。

本阶段结束时,每个学科组要按时上报基于学科的创新素养培育优质课例。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每组不少于8个,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每组不少于5个,其他学科每组不少于3个。每个课例要包含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堂视频、教师反思、实践与研究总结等。

2.继续开展学科支持下的创新素养培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责任人:学科团队)

1)继续组织教师开发学科支持下的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校本课程,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可以从项目化、主题式、大单元、跨学科选择其中一类体例为主。

2)组织教师开展该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注重课程的有效实施,及时根据需要完善课程内容,探寻合理评价策略与方法。

本阶段结束时,每个学科组要按时上报经过创新素养培育校本课程(电子版、纸质版)。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每组不少于三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每组不少于两门,其他学科每组至少一门。每门校本课程不少于16学时,要包含课程标准、课程教材、培养资源、课程实施计划与过程材料等要素。

3.继续深化科创与人工智能教育特色课程与社团建设。(责任人:特色团队)

1)巩固现有科创与人工智能特色教育课程与社团。要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充实、完善、丰富原有特色(社团)课程与活动,充分发挥特色课程与活动的实践性特点,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特色课程和社团,培养科创素养,提升人工智能意识,指导学生创新实践。

2)开发与实践新的科创与人工智能特色教育(社团)课程。

本阶段结束时,特色团队要按时上报新的创新素养培育校本课程(电子版、纸质版)。特色团队中每两个成员至少合作完成一门科创与人工智能特色教育(社团)课程,每个课程不少于16学时,要包含课程标准、课程教材、培养资源、课程实施计划与过程材料等要素。

4.丰富创新素养培育系列活动。(责任人:各部门/年级)

巧借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等方式或活动,将创新素养培育有效与当前党建工作、教学工作、管理工作有机结合,总结提炼创新素养培育活动特色推进模式。

5.开展创新素养培育教学实践展示活动。(责任人:教务处、教科处、信息中心、学科团队、特色团队)

结合学校现有诱思八环活力课堂教学模式,立足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开展教师创新素养培育教学展示活动。

本阶段,每个学科提供至少一节创新素养培育教学实践展示课。同步提报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资源、总结与反思等材料。

5.总结本阶段工作。(责任人:领导小组办公室)

整理教学案例、校本或社团课程、教学资源、反思与经验,深化创新素养实践与研究,构建学校特色的“大创新素养培育” ,撰写报告。

六、表彰奖励

学校每阶段评选创新素养培育优秀课例10个,创新素养培育优秀校本课程5个,创新素养培育实践与研究先进个人10人,创新素养培育实践与研究先进教研组(备课组)5个,并给予表彰奖励。

七、经费保障

学校落实一定的创新素养培育专项经费,用于提升创新素养培育设施设备、课程资源和活动素材、丰富创新实践活动主题、组织创新素养培育教育活动,确保创新素养培育落地、有效,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竞争力。

八、其他

未尽事宜,随着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工作的推进进一步完善和优化。